嘉庆瓷器的釉质逐步变粗,釉面泛青,光润不足,瓷器的釉面上遍及呈现细微的波涛釉和似荞麦粉的针点,俗称“荞麦地”。嘉庆青花瓷器上的耳系一般十分整齐、方正,见棱见角的牌形耳恰似古代的玉牌一样,器物足根圆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匀,尤其是民窑器。
一、清嘉庆瓷器鉴定:胎体
1、胎质特征:保持乾隆时期的风貌,胎质细腻光润,民窑瓷器制作也非常精细。
2、胎色特征:胎体洁白。民窑器胎虽薄,但稍显疏松。
二、清嘉庆瓷器鉴定:釉质
1、釉料特征:大器釉面肥腴,莹润细致,表面有“波浪釉”,小器薄釉,不够光润。
2、釉色特征:普遍白中泛青。
三、清嘉庆瓷器鉴定:彩料
青花料也是用国产浙江青料,早期色深浓艳,后期色暗蓝浅、青花漂浮。
四、清嘉庆瓷器鉴定:器型
基本保持前朝的器型造型,但制作不像乾隆那么精致、大气。主要器型有:盘、碗、壶、瓶、碟、尊、花盆、香炉、香薰、钵、盒、缸、橄榄瓶、天球瓶百鹿尊、葫芦瓶、棒槌瓶、梅瓶、弦纹瓶、花觚等。
五、清嘉庆瓷器鉴定:纹饰
1、装饰方法:以绘画为主,另有刻花、印花、划花、贴塑、镂雕装饰工艺。但画风比乾隆稍显舒朗。
2、纹饰纹样:主要有各类缠枝花卉、折枝花果、云龙、夔龙、龙凤、蝙蝠、八宝八吉祥、仕女婴戏、各类瓜果吉祥图语等。
六、清嘉庆瓷器鉴定:款识
早期多数为“大清嘉庆年制”三行六字青花篆书款,晚期为四字或六字楷书款。也有仿前朝寄托款,堂名款。
总结一点,清嘉庆瓷器风格延续乾隆时期的总体特征,但是器型不似乾隆大气、精致,画风也不似乾隆时期繁缛、密不透风,稍显清新舒朗,总体质量在下降。
双狮耳发展到嘉庆时,上头大下面小,模印明晰。一般讲,器物上的耳饰越明晰其时代越早。
别的,嘉庆时呈现的帽筒,形体比较巨大,有的器身还有镂空装修,其镂空规则,棱角清楚。
嘉庆青花瓷器仍运用国产料,嘉庆初期瓷器的青花色彩还有一些干隆青花蓝中略闪紫的特色,基本上是比较纯粹的蓝色,大多数还是闪灰。总的特色是具飘浮感,底釉薄,呈现浑蓝,呈色飘浮刺目。
别的,在嘉道时期,还有一种豆青釉堆粉青花,烧制是先在胎骨上按斑纹图画的大致形状施一层白粉。再在白粉上绘以斑纹图画,然后施以豆青釉入窑烧制而成,青花下面的白粉起到烘托青花的效果,使青花色料与豆青釉面色彩对比显着,一起堆粉青花的斑纹凸起,增强了斑纹的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见于康熙朝,雍正,干隆时期持续烧制,到了嘉庆、道光时愈加盛行,烧制得更为成功。嘉庆时的堆粉青花施粉比较厚,比较白,立体感强。
嘉庆瓷器鉴定所绘图画层次很少,一般仅二三层,因而全体感较平平,立体感亦较差。别的,在雍正、干隆时期盛行的用点染、烘托办法拷贝宣德器物的办法在这时比较罕见,主要还是沿用干隆时期适意与适意并用的做法,大多数纹饰归于图画式规则的斑纹。
在盘、碗、碟类器物上,饰以山川名胜天然景致为主,如“西湖十景”等,但咸丰以后罕见。
勾莲纹一般多选用青花淡描,恰似双勾的轮廓线,有少数勾莲常和双喜字一起装修在一个器物上,嘉庆时的勾莲纹比较精密整齐,笔道比较窄,莲比较大。嘉庆器物上人物多画单眼皮。
这一时期,瓷器编年款、格局、品种都较前期规则、单纯,且子孙的拷贝品很少。嘉庆初年仍运用干隆时的红彩写款,直至“太上皇”升驾,典型的嘉庆官窑年款的“大清嘉庆年制”,六字三行篆书,单个的也有“嘉庆年制”四字图书印章款,嘉庆时年款楷、篆并用,但绝大多数用的是篆书款。
嘉庆时民窑器物多数没有款识,偶然见有“大清嘉庆年制”六字篆书款和“嘉庆年制”四字楷书款。这时的民窑款识,有一些马虎的篆书款,一般者缺笔少划,乃至有的达到不可辨识的程度,图记款也较流行,在器物的底部常画“蝠”的图画。
1、嘉、道时期资器的胎骨与乾隆时期相比变化不太大,只是胎质显得粗松一点。在胎骨的洁白程度上差了一些,胎骨较前朝略厚。从道光时起,器型线条生硬,常常见棱见角,无圆润秀美感,显得拙笨。
2、瓷器釉质变粗,釉面上普遍出现了“细桔皮釉”及 轻微的“波浪釉”。臼釉的颜色还是白中闪青色,但洁白程度不如乾隆时期,后来逐渐变灰色。趴在豆青青花瓷器中,有堆粉青花,俗称“青花堆粉”或“青花加白”,烧制方法是,先在青花下面胎骨上, 按花纹图案的大致形状施以一层白粉料质,然后再在白粉上面绘以青花花纹图案,最后施釉烧制。堆粉青花的纹饰凸起,色彩鲜明,美观大方,具有立体感。这种堆粉青花最早始于康熙时期,到雍正、乾隆时有烧制,但数量不多,而到嘉、道时期才比较盛行。
3、花纹装饰仍以绘画为主,但保留了乾隆时期的遗风。绘画平整、细致,所绘纹饰不如乾隆时生动活泼,成为比较死板的图案式,写意画较少。道光日才能将名人书画摹入瓷杯上,一方寸能画出五、六个人物形象,眉目如生,工致殊绝。
4、绘画题材主要有:云龙、云凤、龙凤、三羊、狮球、花鸟、花蝶、草虫、花卉、四季花(壮丹、荷花、菊花、梅花) 三果、勾连、山水、人物(八仙、仕女、天河配、婴戏图)、风景(庐山十景、西湖十景、燕京十景),以及喜字、寿字、御句诗等多种文字装饰。
5、喜字常常是与青花淡描装饰在一件器物上。这种青花谈描双喜字的纹饰最初是从乾隆时开始出现的,到嘉道时期才逐渐多起来。
6、在嘉、道时期,凸雕的铁花纹饰开始多了,虽然在乾隆时已出现,但数很少。这种铁花纹饰,一般都装饰在哥瓷器物的口、耳、腰等部位上,俗称“哥瓷铁花”。
7、属于影地绘画、移地轧道、彩地开光、绿里底及耳饰等,在乾隆时比较时兴的多种形式的瓷器花纹装饰方法,到嘉、道时,更加普遍应用。
8、器物造型发生了一些变化,属于盘、碗类器物增多。属于瓶、尊等大型立体器物比较少了。此时出现了葵花口、四方口、六方口、八方口等形式。
9、由道光时开始出现了作为陪嫁用的五件一套的器物、(即一件瓶、两件将军罐、两件花觚)俗称“五大件”。
10、嘉庆、道光款识形式;
①官窑年款是“大清×× 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也有“××年制”四字图章款,楷书年款较少。
②民窑器物,多数无款,书写年款的只是极少数。其形式为“大清××年制”六字篆书图章款,或“× ×年制”四字楷书款。
③慎德堂为道光窑,以三字直款为佳。皆为抹红楷款,亦有金款。民窑还盛行家藏款,有“退思堂”,“行有恒堂”,多数为青花、红彩楷书款。
④嘉、道时期还盛行仿制成化时期的年款。在一些器物底部刻划 “成化年制”的“豆于款”(即刻划年款后,用酱釉施在款上,形如豆干状),在哥瓷铁花器物上,多是这种“豆干”款识。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21 徐闻好古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
网站出售/投诉:1597590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