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7日,佳士得香港将单设一场拍卖,隆重呈献一件极为珍罕的巅峰之作——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值此契机,让我们一同细品珐琅彩瓷背后的深厚历史底蕴及精湛工艺。
何为珐琅彩瓷?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指一批数量极少、以珐琅材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并烧成于清宫的瓷器,首见于康熙一朝。
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崭新品种,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性质迥异。珐琅是一种烧成后成玻璃物质的彩料,不同颜料可互相混融、使调色盘大增,并可层层堆叠,营造出如油画般的肌理感及视觉效果。珐琅料烧成后具有莹润、通透的特质,颜色可鲜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画的绝佳颜料选择。
珐琅彩瓷,又称瓷胎画珐琅,是指一批数量极少、以珐琅材料在瓷胎上彩绘装饰纹样并烧成于清宫的瓷器,首见于康熙一朝。
珐琅彩作为釉上彩的崭新品种,与中国传统釉上彩料性质迥异。珐琅是一种烧成后成玻璃物质的彩料,不同颜料可互相混融、使调色盘大增,并可层层堆叠,营造出如油画般的肌理感及视觉效果。珐琅料烧成后具有莹润、通透的特质,颜色可鲜亮可柔和,是瓷胎上作画的绝佳颜料选择。
在中国,珐琅的运用早于元代已经出现。掐丝珐琅,俗称景泰蓝,就是在铜器上将彩色玻璃融化后填充进铜丝掐制的形状中。将珐琅当作颜料绘画,则于十五世纪始出现欧洲的金属器上,但并无将珐琅颜料画在瓷器上的前例。
极力推崇科学技术的清康熙皇帝在晚年透过欧洲传教士传入的礼物,首次接触西洋画珐琅艺术,并产生浓厚兴趣。为了发展画珐琅工艺,康熙帝要求欧洲教会派懂得烧制珐琅的传教士来华,更在清宫内设立珐琅作坊,让西洋珐琅艺师训练中国工匠制作画珐琅器。
经过数年实验性阶段,康熙朝最后数年宫廷画珐琅工艺臻至成熟。发展出各式珐琅器,包括铜胎画珐琅、玻璃胎画珐琅、宜兴紫砂胎画珐琅等。其中瓷胎画珐琅彩,属中国首创,被认为是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品类。
康熙珐琅彩瓷的地位
瓷胎画珐琅可谓科技与艺术结合之巅峰,将绘画与瓷器艺术结合,乃中国首创。康熙一朝为珐琅彩瓷的创烧朝,在珐琅颜料上以及瓷胎绘画上都有创新,意义深远。
根据清宫造办处活计文件的记录,珐琅彩瓷自创烧始便受到皇帝的重视,制作上精益求精:素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运往清宫后由宫廷画师绘制图案,再由造办处珐琅匠师描绘于瓷器上,入窑烧造。因此珐琅彩瓷是皇帝大力推动下才发展出的宫廷艺术,开创瓷胎彩绘的新高度,纹饰更加生动、立体、具画意,代表了当时最高的工艺以及审美水平。
传世珐琅彩瓷大多为清宫秘藏,只属皇帝拥有,极少流传宫外。至民国初年紫禁城开放后,外界才得以窥探珐琅彩真面目,旋即成为藏家鉴赏追逐的目标。
佳士得康熙珐琅彩千叶莲盌:巅峰之作
清康熙约六十一年
御制胭脂红地珐琅彩千叶莲纹盌 蓝料双方框“康熙御制”宋体款
直径 11 cm.
估价待询
来源:
阿尔弗雷·德捷本诺尔 (alfred trapnell) (1838-1917) 珍藏
玛丽·珍妮·捷本诺尔夫人 (mrs mary jane trapnell) 珍藏
伦敦佳士得,1955年2月16日,拍品88号
sydneyl. moss,伦敦
里埃斯科 (r.f.a. riesco) (1877-1964) 珍藏
bluett& son,伦敦
香港苏富比,1983年11月15日,拍品277号
张宗宪珍藏
香港佳士得,1999年11月2日,拍品509号
张永珍博士珍藏
香港苏富比,2013年4月8日,拍品101号
展览:
香港艺术馆,《天民楼藏瓷》,香港,1987年,图录图版90号
伦敦佳士得,《云海阁重要中国瓷器:张宗宪珍藏展》,伦敦,1993 年,图录图版104号
著录:
《香港苏富比二十周年》,香港,1993年,图版206
南京博物院编着,徐湖平主编,《宫廷珍藏中国清代官窑瓷器》,上海,2003年,页52号
《香港佳士得二十周年回顾中国瓷器及工艺品精选》,香港,2006 年,页5及227
首先,这只盌的器型有别于康熙时期常见的大盌,更加精致、轻盈,与雍正时期的盌的造型更为接近。
其次,盌身上出现的胭脂红、白、黄三种珐琅料均为康熙朝晚期清宫成功配制的新颜料。
另外,此盌的珐琅料绘制在上过釉的素胎上,且珐琅料发色艳丽、质地均匀,代表了康熙朝画珐琅成熟时期的制作工艺所能达到的精湛效果。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21 徐闻好古董文化传播有限公司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
网站出售/投诉:159759067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