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瓷不仅具有实用性,也有极高的观赏艺术性。从古至今,把陶瓷视若珍宝的人,不在少数。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陶瓷也慢慢被人为的收购、收藏,有些陶瓷的拍卖价格从几万到几十万甚至是几千万。让我们一起来看看那些年拍卖过的惊为天人价格的陶瓷。
珐琅彩起始于康熙后期,鼎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但雍正期的珐琅彩水平最高,工艺最美。乾隆时期慢慢转向粉彩,珐琅彩的制作是由景德镇烧制的上好素白瓷送进宫中再画上珐琅彩釉烘烤而成。画工技艺高,加工水平严格控制,如有缺陷即刻打碎。由于珐琅彩器是专供宫廷皇室玩赏之用,不得向外流失,故而数量极少,很少人可见到此类珍品。
开放改革三十年以来,神州大地和谐昌盛,国泰民安,在人民在物质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同时,也十分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和精神文明的需求。于是对古瓷器的收藏热成了日前的一种时尚。古瓷器的收藏不仅可以丰富人们的历史文化知识,陶冶自己的情操与修养,丰富自己的文化生活,而且在弘扬中华文明,传承中华文化等方面都有着积极深远的意义。因此,面对当前各界人士热衷于古瓷器的收藏也就不足为怪了。
回顾一百多年来的中国近代史,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侵略,掠夺,长期的内战,建国后极左思潮的干扰,特别是经过文化大革命的十年浩劫,留存在民间的珍品已经非常稀少了。
我国的陶瓷的生产历史悠久,可追述到夏商乃至新石器时代。如:原始青瓷就在商代的文化层中有所发现,宋、元两代中国瓷器得到了较快发展的,明代中国瓷器的生产已具有极大的规模,除了满足国内的需求外还大量出口,。在明代的景德镇已成为中国著名的制瓷中心,明皇朝在这里设立了御器厂,专门烧造宫廷用瓷,御器厂拥有当时最熟练的工匠,垄断最优质的瓷土和釉料,对制瓷工艺过程制定统一的、精细的分工,制定料各项工序的规格,使制瓷的水平大大提高。在烧造青花瓷器的同时,创烧出颜色釉、釉下彩、釉上彩、青花加彩等瓷器。
清代的康熙、雍正、乾隆时期更是我国封建皇朝的“盛世”,由于帝王对瓷器的酷爱和奢求,在仿制古代名瓷器、创造新品种等方面闻名中外。康熙、雍正、乾隆三代被当今古瓷器收藏者称为“清三代”,“清三代”生产的瓷器不论是绝伦无比的珐琅彩瓷,艳而不俗的粉彩瓷、素净高雅的青花瓷器还是梦幻般的单色釉瓷等瓷器等等都是古瓷器收藏者梦寐以求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皇朝政治稳定,国力强盛,经济发达,文化繁荣。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的瓷器制造也进入了一个前所未有的鼎盛的时期。给后人留下了许多珍贵、丰富的文化遗产。
然而在“清三代”的瓷器中最神秘,最令人梦寐以求的是具有皇家血统、制作精美、存世量最少,而且只有皇宫大内才可以享用的珐琅彩瓷器,俗称瓷胎画珐琅。因此介绍珐琅彩瓷器的各类版本充斥着报刊、杂志、网络,其中不乏言过其实,故弄玄虚者。尤其是在1996年在香港佳士德拍卖公司拍卖的一只清乾隆年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竞拍出了1.5132亿港元的天价后,被列为中国瓷器高派的第二位。对此碗的关注几乎成了近几年来收藏界的焦点和收藏界、媒体热门的话题。有的人想一睹它的芳容而朝思暮想,有的人为能拍到这只碗而羡慕不已,也有的人为如此天价而膛目结舌。因我没有看到香港拍卖的那只清乾隆年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的“庐山真面目”,只是从刊登在一些报纸、杂志和网络的图片上才略睹了一下它的风采,故不敢太多的异议。但我总觉得炒作的成份大于实事求是的报道。对于清乾隆年制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有这样的记载:“此碗曾为美国著名藏家barbarahutton的私人珍藏,后为张宗宪先生收藏,张是近四十年来最具影响力的中国艺术品收藏家及古董商之一。珐琅彩杏林春燕图碗仅有一对,现推出拍卖的珍品为唯一在市场上流通的一件,另一件则藏于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果真是这样吗?事实胜于雄辩,据我现在所知香港拍卖的一只和伦敦大维德中国美术馆收藏的那一只共有二只。 2008年8月21日深圳特区报粤港新闻版报道,“汕头籍旅美画家赵泰来先生赠送给汕头星河艺术馆一只御制珐琅彩碗估价1,5亿”。再加上我收藏的一对,应是五只。我想随着时间的推进可能隐藏在民间的瓷器珍品还会不断地有所发现。
珐琅彩瓷是清代专为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由于产量少,传世极少,故价值连城。目前收藏最多的是台北故宫、北京故宫及上海博物馆。
珐琅彩瓷大部是艺术精品,制作工艺非常讲究,不计工本。制作方法是先由景德镇官窑选用最好的原料制成素胎,烧好后送到清宫中造办处,由宫廷画师精工绘画,再经彩烧而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根据宫中档案记载,雍正六年以前的珐琅彩料都来自西洋,俗称洋色,雍正六年以后宫中自制彩料获得成功。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19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