瓷胎画珐琅是珐琅彩瓷的正式名称,是汉族陶瓷艺术之瑰宝,是将画珐琅技法移植到瓷胎上的一种釉上彩瓷。珐琅彩瓷的装饰工艺,即珐琅彩,也称为瓷胎画珐琅是专为清代宫廷御用而特制的一种精细彩绘瓷器,部分产品也用于犒赏功臣,其高超的烧造水平和不朽的艺术价值,充分体现了古代汉族劳动人民的卓越才能和和艺术创造力。
珐琅彩瓷创烧于康熙晚期,雍正、乾隆时盛行。清代后期仍有少量烧制,但烧造场所已不在清宫中而移至景德镇。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康熙朝珐琅彩瓷器多以蓝、黄、紫红、松石绿等色为地,以各色珐琅料描绘各种花卉纹,其色彩、绘画、款式皆同于当时的铜胎画珐琅。瓷胎画珐琅是清代皇室自用瓷器中最具特色,釉上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彩瓷器。
从康熙的色浓庄重至雍正的清淡素雅,到乾隆时的精密繁复的雍荣华贵,使珐琅,这一洋味十足的彩料在瓷器上得到淋漓尽致的发挥。集中西风韵于一身,画尽了皇家身份的高贵与荣华。乾隆珐琅彩瓷是清代康,雍,乾三代珐琅彩瓷中最为精美的巅峰之作,具有古典美的乾隆仕女游园罐是其代表。
青花珐琅彩墨彩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主要特点
珐琅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其中碗、盘最多,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另外还有一个品种是宜兴紫砂陶胎外绘珐琅料彩,这也是难得一见的。珐琅彩瓷器在胎质的制作方面是非常讲究的。胎壁极薄,均匀规整,结合紧密。在如此的胎质上又施釉极细,釉色极白,釉表光泽没有桔皮釉、浪荡釉,更没有棕眼的现象,确可用“白璧无瑕”来赞誉。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润,彩料凝重,色泽鲜艳靓丽,画工精致。制作珐琅彩瓷极度费工,乾隆以后就销声匿迹了。康熙的珐琅彩瓷大多作规矩写生的西番莲和缠枝牡丹,有花无鸟,显得单调。而雍正以花卉图案居多,山水、人物也有。当时尤为突出的是画面上配以相呼应的题诗。雍正时这些题诗的书法极佳,并于题诗的引首、句后配有朱文和白文的胭脂水或抹红印章,其印面文字又往往与画面及题诗内容相配合,如画竹的用“彬然”、“君子”章;画山水的用“山高”、“水长”章;画梅花的用“先春章等。
珐琅彩瓷器可以说秉承了历史上中国陶瓷发展以来的各种优点,从拉胚、成型、画工、用料、施釉、色彩、烧制的技术上几乎是最精湛的。在乾隆时期出现了很多极其优秀的陶瓷作品,但珐琅彩在制作程序和用料上是其他众多品种无法比拟的。画工也不是一般的窑工,而是皇宫里面顶尖的专业画师,所以这些器物可以代表当时最高的艺术水平,最高的工艺水准。
青花珐琅彩墨彩粉彩缠枝花卉纹梅瓶鉴别方式
珐琅彩最初是在法国发扬光大,在明初才传到我国,而清宫珐琅彩珍惜而名贵,是因为当时清朝宫内对工匠的垄断而民间没有所以流传下来的也就非常少,所以近年来在国际拍卖市场上的价格扶摇直上,人们对此趋之若鹜,各种层次的赝品也铺天盖地而来。在我们学习鉴定之前,有一些相关常识问题必需搞清楚,有一些必要的历史常识会防止我们犯比较低级的错误。清代珐琅彩是闪耀着宫廷艺术光辉的高档陈设瓷,出处清楚,血统高贵。上面谈到的四个条件必须具备,缺一不可,不能含糊,随随便便地将一件普通彩瓷轻易地定为珐琅彩显然“一相情愿”。
首先,乾隆朝以后珐琅彩已经消失,没有真正的珐琅彩存在,这是必须了解的事实。嘉庆、道光官窑瓷器中偶见珐琅釉装饰,但只限于粉彩瓷器的边饰或局部,而且是在景德镇画彩烧成,与宫廷珐琅作的制品不能相提并论!民国初年,社会上掀起的仿古狂潮,清宫珐琅彩首当其冲,被古董商人争相仿制,景德镇的仿古瓷彩绘高手,以个别流散在外珐琅彩实物为摹本,模仿出一批可以乱真的伪作,这些赝品有些是“旧胎新彩”,利用清朝的素胎白瓷后挂彩烧制,形神俱肖,仿制水平极高,多数比真品画得还细,从画风上找不出什么破绽,只是造型上多有改变,或者比真品笨拙,或者比真品小巧,在旧藏珐琅彩中找不到同样的造型,是作者凭空想像烧制的。
但也有与真品完全相同的,如故宫陶瓷资料中就有十几种精致的民国仿品,这批有的是用老胎后挂彩,仿制水平极高,是前辈孙瀛州、耿宝昌先生于解放初期为培养、提携后辈收购进来的,造型、彩绘几乎与真品无异,如果没有机会将真品、赝品放在一起加以比较,是很难判断真假的。但仔细观察,仿品所用的彩料都是粉彩与料彩的混合体,不是真正的珐琅彩,比宫廷彩料粗糙许多。
珐琅彩的仿制历史是清王朝灭亡以后开始的,民国仿品数量少,质量精,完全可以迷惑一大批未曾真正接触过真品的非专业工作者,现在流通领域炒作的也多是民国仿品。然而,能拥有一件民国高仿的珐琅彩也属不易,毕竟数量有限。目前社会上的所谓的“珐琅彩”,到处都是,有的人只要一见到华丽装饰的瓷器,就联想到名贵的珐琅彩,再听到一些相关的诱人故事便倾囊而出,如获至宝。实际上现今世界上流传在外(除台北故宫和北京故宫的收藏)的清宫珐琅彩数量很少,根据已经发表的资料总共还不到20件,且绝大多数收藏在博物馆和著名的大藏家手中,每一件都出处清晰,流传有序。
现在我们所能看到的民间流传的各式各样的“珐琅彩”精细的多是民国赝品,粗糙的多是改革开放以来的仿品,它们表面的华丽是肤浅的、浮躁的、充满扑朔迷离的虚假,其“俗恶”之气扑面而来,令人哭笑不得,无话可说。清宫珐琅彩是封建王朝最高统治者欣赏的“阳春白雪”,充满了文雅高尚的宫廷气息,至今没有人能够企及。造型、胎釉、配图、画彩无一不精,每一步骤都完全到位。应当说民国仿品已经达到相当的高度。
而现代仿品首先瓷胎不过关,手工拉坯薄度不够均匀,做极薄的又只能采用灌浆技术。造型不秀美,没有灵气,呆傻蠢笨者居多。图案至多属二三流画家手笔,谈不上有多高的欣赏品位。更有甚者彩绘原料东涂西抹,一疙瘩一块儿,和昂贵滋润的珐琅料根本不沾边!
1.先看瓷胎,瓷胎细薄,修胎规则,完整无缺,大多为小件,超过一尺大的都少见。
2.造型。多为碗、瓶、烟壶之类的日用小件瓷,和动物摆设品。
3.底轴。为纯白轴,不偏青也不偏黄,轴面光滑洁净无疵。
4.珐琅彩色。颜色极鲜艳且柔和,很少为纯色而为粉彩型偶合色。色种多,同一物上可出现七、八种颜色,多达十多种。
5.色料特点。每一图案均由多种色料调配而成。其料彩表面光滑有玻璃质反光感,有时还可反射蛤蜊光,十分美观。釉料均凸出底釉略高出一毫米左右,有明显的立体感,闭眼用手摸可明显感觉到,若用十倍放大镜看可在每一片小花、小叶上看到极小的开片纹。这一现象用肉眼看不出,这也是最重要的一个特征。而粉彩则感觉不到有凸出的情况。
6.绘画与纹饰。珐琅彩器画功特别讲究,多为功笔画;各个朝代有所不同,如康熙的珐琅彩大多为色地,其色地的色以红、黄、兰、绿、紫、胭脂色等。
7.在色地上画缠枝牡丹,折枝大朵花卉,团花中心书寿,“万寿无”,九秋菊花等。康熙珐琅彩的特点是有花无鸟,其色彩调配比雍正乾隆两代都差一些。
8.雍正的珐琅彩比较成熟,工艺上有所突破,彩料更为丰富。雍正时期有色地彩绘,但更多的采用了白地彩绘。白地彩绘能更好地突出珐琅彩釉的艳丽鲜亮。雍正珐琅彩纹饰多为山水、竹石、花鸟等景物,同时在绘画中配以相应的诗句,溶诗、书、画于一体,别有风味,显得更加高雅。雍正时期还盛行单色作画,如用胭脂红、深兰、墨彩……任选一色成画,颇有中国画风格。
珐琅彩绘的发展有各自的时代特点。康熙时候的珐琅彩绘大都仿照铜胎画珐琅时的色彩图案。内容多为缠枝牡丹、缠枝西蕃莲、缠枝秋葵,也有写生花卉。构图上是讲究对称的规矩图案,花大叶大,内容简单,缺乏生气。这时彩色质地的衬托就显得非常有用,质地有红、黄、蓝、白等各种颜色,但所有色彩和绘画都在器物外面,内壁洁白。施色匀净是康熙珐琅彩的最大特点。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19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