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件作品在器型上,同时汇集套瓶、转心和交泰的技法。在纹饰上,则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整个瓶子的结构相当复杂,外瓶能拆解成颈和身两个部分,而内瓶上部与颈相连,下底则运用卡、榫组合的方式和外瓶的内底套接,如此才能形成转动瓶颈即能转动内瓶的功能。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并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其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的关系,正式交泰瓶的精神所在,具有上下交通、国泰民安的含义。
转心瓶是中国陶瓷艺术的珍品。属于清代创制的一种瓶式。在一个镂孔瓶内,套装一个可以转动的内瓶,上绘各种纹样。转“转心瓶”瓶体由内瓶、外瓶、底座分别烧制组成。内瓶上部为外露的瓶口,瓶身似筒形,上有装饰绘画,有四季景物、山水人物、花鸟虫鱼等。动内瓶时,通过外瓶的镂孔,可以看见不同的画面,犹如走马灯 。
相传乾隆帝到景德镇微服私访的时候,对一位老瓷工说:“可惜这里没有会动的瓶子”。老瓷工听了此话之后冥思苦想,受到了走马灯启发,终于创制出了一种会转的瓷瓶——镂空转心瓶。
许之衡在其名作《饮流斋说瓷》中记载,"瓶之腹玲珑剔透,瓶内更有一瓶兼能转动,若是者,名曰'转心',乃内府珍裳殊品也"。2011年,一件乾隆时期的珐琅彩"吉庆有余"转心瓶曾经以5.5亿元人民币的天价成交。转心瓶的价值可见一斑。
此转心瓶由三部分组成——口颈及心、肩部、腹部及底足。不仅同时汇集转心、套瓶及交泰技法于一器,且纹饰处理亦包含彩绘与镂空两种技法。从外观看,该瓶作一侈口、宽唇、短颈、硕腹、矮圈足的造型,然仔细研究其结构,发现整瓶其实可拆解成瓶颈、腹部及内瓶,特别是瓶腹由如意云纹错开成上下两截,形成“交泰”瓶式。纹饰上融合雕镂与锦地纹于一器,特别是瓶身中央上下交错且实际切开的如意云纹,看似分离却又彼此相连正是交泰瓶之精神所在,寄寓“上下交通、国泰民安”。心思技艺可谓巧夺天工,令人叹为观止。此瓶肩与腹部相勾套处呈如意云形,饰青花缠枝菊纹,双耳描金,器身以娇黄釉为地,满饰花卉及八卦纹,器内壁及底施苹果绿釉,釉面包浆及磨损均很自然。底部青花六字三行“大清乾隆年制”篆书款.
转心瓶的制作工艺十分复杂。它的内瓶是一个独立的小瓶子,外瓶分为颈、腹和底座三个部分,其中腹部是镂空的,以便于观看内瓶的图画。把这四部分分别烧制成型之后,先将内瓶套入外瓶之内,与外瓶的底座组合好,再用一种特制的黏合剂把内瓶上沿与外瓶的颈部黏合,这样内瓶就可以随着外瓶自由旋转了。当转动外瓶的瓶颈时,从外面看,内瓶上的画面就变得活动起来。
制造转心瓶的难度极大,首先内外瓶的设计尺寸要合理,内瓶的绘画位置要得当,同时还需要控制好各部位的收缩比例,烧成之后不能变形。如果比例尺寸稍有差池,就会导致无法组装或者转不起来。镂空转心瓶的工艺之复杂精巧,简直令人叹为观止。其设计制作的很多方面甚至采用今天高度发达的科技仍然难以实现,很难想象在完全依靠手工制造的情况下,人们是如何精确把握其尺寸和比例的。这种挑战制瓷工艺极限的作品,充分体现了当时工匠们的聪明才智与精湛技艺,为后人留下了一个永恒的传奇。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19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