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我国芸芸众瓷中,有一种瓷瓶,它身姿清秀、曲线曼妙,由左右两个对称的“s”形构成,以优美的曲线、清秀的身姿赢得世人百般宠爱,与梅瓶、赏瓶并称“瓶中三宝”,历千年而不衰,它就是玉壶春瓶。在明清六百年官窑烧造史中,有一种玉壶春瓶,它的烧造时间仅仅历时三十年,短暂如同流星,却如太阳般光辉永耀,为后世所不懈仿制。它一度不为世人辨识,踪迹混淆,如今已被视为艺术品殿堂的拱璧之宝,声名显赫,它就是旷世稀珍的明代洪武釉里红玉壶春瓶。
自古以来红色便被我国视为吉祥喜庆的颜色,洪武时期,红色更是洪武大帝的最爱,成为当时最为流行的色彩。根据《明史·志第四十三》记载:“洪武三年,礼部言:‘历代异尚。夏黑,商白,周赤,秦黑,汉赤,唐服饰黄,旗帜赤。今国家承元之后,取法周、汉、唐、宋,服色所尚,于赤为宜。’从之。”而釉里红,更成为洪武大帝最为偏爱的品种,从南京明代故宫出土文物来看,也能证明一二。1366年,朱元璋开始在南京(即当时的金陵)东南面动土兴建南京明故宫,中国宫廷的屋瓦常以色泽艳丽的铅釉作为装饰,基本都是以北京紫禁城著名的黄琉璃瓦顶为主,然而1989年考古学家在明初皇城城墙内,于西掖门至社稷坛一段进行发掘工作时,发现了八件白色屋檐勾头及滴水瓦片,其上均绘有釉里红浮雕纹饰,这批圆瓦皆以五爪龙纹作为装饰,而云纹瓦上则绘有凤凰纹饰,屋瓦尚且以釉里红为饰,这也能从一个侧面证明洪武大帝对釉里红瓷器的偏爱。
洪武时期釉里红跃居瓷器的主流地位,有别于明清各朝以青花为主的时代,出现了若干代表作品,成为我国瓷器发展历史中重要的一环。但是遍观世界各地公私收藏和近年景德镇窑址出土的官窑残片对比来看,洪武釉里红瓷器在当时烧成后,因发色、器形等缺陷而即遭毁弃的比例极高,即使通过拣选入宫的贡品,也往往达不到一流的品质。而大多数贡品更禁不住岁月和人事的折磨,或已荡然无存,或以残缺的面貌遗存至今,即便如此,流传下来的洪武釉里红瓷器依然为数寥寥。
明洪武朝御窑厂处于恢复时期,采用的是颗粒较粗、易于蒸发水分的麻仓土作胎。这种胎烧造时极易造成胎、釉膨胀系数的不同步,导致出现胎体发糠、釉面开裂、成品变形甚至窑裂等糟糕情况。除了先天不足,在六百四十多年的流传过程中,洪武玉壶春瓶的造型亦不利于保存,它的底足及腹部比较厚重,颈部却显得略为纤细,仅有四五毫米厚的口沿更是最薄弱、最易受伤的部位。据统计,在各大博物馆和拍卖会上出现的洪武玉壶春瓶中,九成传世品有不同程度的损伤或瑕疵,其中95%的伤在瓶口,故宫博物院的一支同类玉壶春瓶便是最佳例子。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世界艺术品市场掀起一股“洪武釉里红”收藏热潮,洪武釉里红的巨大魅力如磁石般深深着吸引着世界藏家的眼光。
凯发k8旗舰厅 copyright © 2019 古董拍卖网 newpaimai.com